传统浸润
传统浸润

雅卓女子学堂传统文化系列讲堂——二十四节气之夏至

时间:2023-06-20       点击:


夏至由来

夏至,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。据陈希龄《恪遵宪度》解释[夏至]:“日北至,日长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至者,极也。”夏至之名由此而来。在夏至这天正午时分太阳呈绝对(接近)直射状,北回归线地区会出现短暂的“立竿无影”奇景,“立竿无影”现象只发生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。

过了夏至,北半球各地的白昼开始逐渐变短。民间有“吃过夏至面,一天短一线”的说法。中国唐代诗人韦应物的《夏至避暑北池》也曾写到“昼晷已云极,宵漏自此长”。同时,夏至到来后,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。

夏至在中夏之位,即午位,午属阳。气温高、湿度大、不时出现雷阵雨,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。此外,夏至后,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、凉茶、酸梅汤等来避暑。

(夏至的视频)

物候现象

我国古人将夏至分为“三候”,借大自然当中的现象表现出夏至日的气候特点。

一候为“鹿角解”,古人认为鹿的角是阳性的,而夏至正处于阳气至极点的时刻,再往后便是阴气渐盛的时候,所以鹿角开始脱落。



二候为“蝉始鸣”,知了与鹿角不同,它是感受到阴气的出现才会发出鸣叫,所以随着阳气的衰落,蝉也开始不断地鸣叫。


三候为“半夏生”。半夏指的是一种药物,性喜阴,所以它的生长地点一般是在水多的地方,尤其以南方的沼泽地和水田中最为多见。在夏至时节,半夏也开始因阴气滋生而生长。


夏至习俗

在我国古代社会当中,夏至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祭祀祖先与神灵,人们往往希望通过此种方式来免除灾年。

在我国民间,素来有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的说法,在夏至日,吃上一口顺滑的凉面是一件十分舒爽的事情。在清代就有人记载说:“家家俱食冷淘面,即俗说过水面是也。”这里所说的过水面,其实就是经凉水浸润过的面条。在古代人们往往会从深井中抽出冰凉的井水,将面拔凉。

在我国北方的许多地区,人们在夏至日是一定要吃面条的,例如山东胶东就有“立秋饺子入伏面”的说法,因入伏天就是从夏至日开始,说明我国已经进入到了最为炎热的一段时间,人们就要在夏至日吃上一碗凉面,降温防暑。除此之外,夏至正是新麦子收割的时节,夏至吃面条也有食“新麦”的寓意。


夏至谚语

*不到冬至不寒,不到夏至不热。

*夏至大烂,梅雨当饭。

*夏至无雨三伏热。

*夏至东风摇,麦子水里捞。

夏至诗词

《夏至》宋·范成大

李核垂腰祝饐,粽丝系臂扶羸。

节物竞随乡俗,老翁闲伴儿嬉。

《竹枝词》唐·刘禹锡

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岸上踏歌声。

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