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浸润
传统浸润

雅卓女子学堂传统文化系列讲堂——二十四节气之小暑

时间:2023-07-06       点击:


小暑由来:

小暑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,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。斗指辛,太阳到达黄经105度,于每年公历7月6-8日交节。

暑,是炎热的意思,小暑为小热,还不是十分的热。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,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,民间有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之说。

“暑”字,上面是一个“日”,下面是一个“者”,代表大地上的万事万物,包括人在内,都是被太阳照耀的。所以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中,小暑、大暑、处暑,这些暑字都是代表炎热的意思。

本期主讲人:孙盼

视频

物候现象:

我国古人将小暑分为“三候“,借助大自然当中的现象表现出小暑日的气候特点。

一候为温风至。至,极也,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。

在古人眼中,从夏至到小暑的变化,似乎就是从风开始的。就全国平均而言,小暑时节是整个夏天风最小的时段,干热、暴晒、静风的时候比较常见,即使有风,也是热烘烘的风。

二候为蟋蟀居宇。蟋蟀离开了田野,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。

小暑时节,蟋蟀似乎是因为惧怕烈日和热浪,所以潜藏起来。此时蟋蟀还小,相比外面的炎热,藏在穴中要舒适得多。直到大暑时节,蟋蟀长大了,才开始到野外嬉戏和争斗。

三候为鹰始鸷。鹰等猛禽哺育出的幼鸟开始飞出巢穴,学习捕食。

鸷,是凶猛的意思。在人们眼里,此时的鹰变得异常凶猛。凶猛,只是鹰表面上的变化,本质上也许是鸟类居安思危的生物本能。鹰始鸷也可以理解为“鹰乃学习”,老鹰在向自己的孩子演示捕食技术,小鹰则在努力地练习,而且还是着眼于季节变化的实战演习。

小暑习俗:

习俗-倒黄梅

时至"小暑",通常冷空气已不再影响长江流域,而雷雨的出现常常和北方小股冷空气南下有关。冷空气的南下,有利于雨带在长江中下游重新建立。"倒黄梅"维持时间短则一周左右,长则十天半月。

习俗-吃饺子

伏天民谚有“头伏萝卜二伏菜,三伏还能种荞麦”,“头伏饺子,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。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,伏日人们食欲不振,往往比常日消瘦,俗谓之苦夏,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。

习俗-吃新米

古人在小暑之后的第一个辛日,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,先做成饭食以供祭祀五谷之神和祖先,感激其保佑丰产,再是自家人食用,也会趁机品尝一下新酿好的美酒。

习俗-吃三宝

“小暑”的到来,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。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——黄鳝、蜜汁藕、绿豆芽的习俗。

小暑诗词:

夏日南亭怀辛大

唐·孟浩然

山光忽西落,池月渐东上。

散发乘夕凉,开轩卧闲敞。

荷风送香气,竹露滴清响。

欲取鸣琴弹,恨无知音赏。

感此怀故人,中宵劳梦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