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浸润
传统浸润

雅卓女子学堂传统文化系列讲堂——二十四节气之大暑

时间:2023-07-22       点击:


大暑由来:

大暑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,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。斗指未,太阳黄经为120°,于公历7月22日—24日交节。“暑”是炎热的意思,大暑,指炎热之极。大暑相对小暑,更加炎热,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、最炎热的节气,“湿热交蒸”在此时到达顶点。大暑气候特征:高温酷热、雷暴、台风频繁。

大暑节气正值“三伏天”里的“中伏”前后,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。大暑时节阳光猛烈、高温潮湿多雨,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,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,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。

自古以来,民间有大暑三伏天饮凉茶(伏茶)的习俗;伏茶顾名思义,是三伏天饮的茶,这种由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。此外,还有烧伏香、晒伏姜等习俗。“大暑”是一年中天气最热、湿气最重的时节,此时节养生保健的重点是“防暑”和“祛湿”。

本期主讲人:王文媛

物候现象:

大暑分为三候

一候腐草为萤--大暑时,萤火虫卵化而出。古人认为,萤火虫乃腐草所变,萤火虫又名“烛宵”、“耀夜”,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,轻罗小扇扑流萤,萤火虫在静夜里穿梭时,其实凉爽的秋已经不远了。

二候土润溽暑--天气开始闷热,土地也很潮湿。溽是湿,大暑时,湿气浓重,湿热令人难耐。东汉刘熙说:“暑是煮,火气在下,骄阳在上,熏蒸其中为湿热,人如在蒸笼之中,气极脏,也就称'龌龊热’”。

三候大雨时行--大暑时节,因湿气积聚而时常大雨滂沱,经常有大的雷雨。

大暑风俗:

饮食养生

【冬病夏治】

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病,如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、支气管哮喘、腹泻、风湿等病症,是治疗的最佳时机。

【吃药粥】

《黄帝内经》“药以去之,食以随之”,大暑气候炎热,易伤津耗气,可选用药粥如绿豆南瓜粥,苦瓜菊花粥等,在粥里加入新鲜的藿香叶,薄荷叶,佩兰等。

【喝解暑汤】

绿豆汤是我国传统解暑食物。此外,像荷叶、西瓜、莲子、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,扁豆、薏仁有健脾作用,是脾虚患者的夏日食疗佳品。

传统习俗

【晒伏姜】

民间素有“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需医生开药方”的说法。晒伏姜源自中国山西,河南等地,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,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,于太阳下晾晒。充分融合后食用,对老寒胃,伤风咳嗽等有奇效,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。

【烧伏香】

大暑节气气温最高,农作物生长最快,大部分地区的旱、涝、风灾也最为频繁,抢收抢种,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,因此百姓烧香祈福,祈求风调雨顺,百谷丰登;还有一种说法接近于中医的灸,在伏天里用药香熏烤特定的穴位,可以治疗多种顽固的疾病。

【赏荷】

阴历六月也称“荷月”,这天,人们多结伴游湖赏荷花,如遇雨而归,常蓬头赤足,故有“赤足荷花荡”的戏称。

农事活动

【喜湿作物生长】

此时玉米开始拔节抽雄,中稻进入孕穗期,大豆也开花结豆荚了。土壤高温湿润,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。但由于气温高蒸发快,如遇

少雨伏旱天,要及时灌溉。

【收稻插秧】

“禾到大暑日夜黄”,此时要灵活安排,晴天多割,阴天多栽,适时地收获早稻,栽插双晚稻,以躲避秋寒危害。

【播种蔬菜】

“头伏萝卜二伏菜,三伏还能种荞麦”。夏季蔬菜要灌溉得当,浇水“三不要”:一不要中午浇水,二不要大水漫灌,三不要忽干忽湿。

大暑诗词:

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【宋】杨万里

毕竟西湖六月中,风光不与四时同。

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。